Translate
信仰培育

撒該聽聞耶穌要進城,就急忙跑到人群中,想要找個有利位置看看耶穌。他不斷擠還是擠不進去—沒辦法,他的身材實在比一般猶太人還要矮小。但他覺得無論如何都一定要看看耶穌—他聽聞耶穌所行的事蹟,他也知道跟隨耶穌的人生命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他渴望得到這改變,於是他不顧面子地爬上了附近的一棵桑樹,為要見耶穌。豈料,他甫攀上樹身,便聽到一把聲音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須住在你家裏。」(路十九5下) 這不單是一個友善的「飯局」邀請,更是上帝本質的啟示,也是福音本質的啟示。

哲學家馬丁﹒布伯(Martin Buber)提出“I-it” (我與物)及“I-thou” (我與你)兩種關係。我與物的關係是將對象視為工具,視為滿足自己目的的物件。 “I-thou”的關係則是指我視我的對象為一個完整的人,是有生命及獨特經歷的人。 通常看路十九1-10這段經文,我們都會注目在撒該悔改的回應。不過,耶穌對撒該的態度同樣值得注意! 耶穌為何在撒該還沒有發出邀請時就主動提出要到撒該家作客?(若細想,耶穌其實是不請自來呢!) 耶穌清楚自己來耶利哥是遇見撒該的,然而,若耶穌只是將這行程當作一個任務,祂大可單單叫撒該悔改,而不用到他家作客。耶穌沒有這樣做,因祂所傳的福音,不單是知識上的字句,而是一段切實的關係。

惟有一段有愛的關係,才能使人改變。撒該的改變絕非單單是頭腦上的知識。他身為稅吏,被猶太同胞鄙視,雖然有錢財,卻是社會上被人厭棄的人,或用廣東話說: 沒有朋友的人。對著撒該,耶穌用行動表達了神願意成為人的朋友,神願意與人建立關係,而且不是為了要有人來事奉祂,而是單單為了與人建立關係。這正是福音的本質: 神願意赦免罪人,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不是為了要教會有很多事奉與事工,而是因為祂知道人需要與祂恢復關係。

撒該的悔改是在關係中被愛感動,他親身經歷與神的關係,而不僅是知識上的知道。盼望這也是你我所經歷的福音!

禱告視窗
主,感謝祢願意與我們建立關係,作我們的朋友,因祢知道我們都需要祢的愛。求祢讓我們經歷更多,也幫助我們成為別人的朋友,讓人真正明白福音。阿們。

靜思聖言
耶穌到了那裏,抬頭一看,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須住在你家裏。」(路十九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