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信仰培育

  上回講學做人,不能缺乏「塵土」與「靈性」。以下是兩個失敗例子:
 

一、沒有靈性的塵土
  中文有一個很有趣的字眼:塵世。世界與塵世有一點分別。塵世,正要表達出人作為塵土與世界的關係。作為塵土的人,本是源於世界的塵土。因此,活於塵世間,肉體、有限、乃無可避免。盈盈奕奕。吃吃喝喝。追追趕趕。作為受造物,上帝沒有反對我們活於塵世。事實上,我們只能活於塵世。不過,我們卻不能單單侷限自己與塵世。因為我們同時有上帝的靈在塵土以內的活人。
沒有靈性的塵土,就是沒有生命力的人,「裸活」(bare life)。人在塵世間漂泊,正是失去生命力與靈性的奴隸狀態。所謂「奴隸」,正是被工具化的人。現代社會雖然沒有奴隸制度,卻暗地裏賦予一種虛假的自由,來埋沒人類被奴役的真相。在社會上,每一個人都工具化別人,也同時被別人工具化。工具化正是消滅靈性的方式。工具化的社會裡,任何事情都被賦予「價值」。這「價值」並非上帝創造中的「看為甚好」(創1:31),而是在上帝創造以外被暴力賦予的「利用價值」。
  如此,活着,只是應付生活。沒有靈性的活着。
  擁有靈性的活着,真正的活着,需要在塵世中相信超越。我們不是定律的奴隸。唯物主義正正否定超自然的可能,更取消了超越與永恆,卻同時困住自己在有限的塵世之中。正如薇依所說:「社會問題:把必不可少的超自然部分限制到最少,以使社會生活得以喘息。所有一切令其增長的東西都是壞的。(這是在試探上帝)」*
  不純粹以表面的價值、表面的因果、可推斷的眼光、工具化的思維理解這個世界。「這是天父世界」,正正強調,自然同時包含着自然以外的超自然;定律同時指向定律以外的例外。沒有這個超越的視野,做人就會變得犬儒與自利。基督徒的信心、愛心與盼望,正是建基於這種超越塵世的靈性。假若我們只侷限自己於無可改變的塵世,我們怎能以「未見之事作確據」去相信呢?怎能超越自然(Außerordentliche)的方式去愛仇敵呢?*怎能突破眼前的黑暗去盼望呢?

 

二、沒有塵土的靈性
  不過,基督徒的靈性卻不能遠離塵土。所謂「沒有塵土的靈性」,就是一種離地的靈性。靈性本來是人與上帝的關係,沒有塵土的靈性,卻將這關係壓縮成為一種空泛抽象的語言。這是一種自我矇蔽。沒有塵土的靈性,成為了一種逃避現實的屬靈安慰劑(placebo)。每個星期在教會激情的現代敬拜,遠離俗世煩囂的大自然靜修之旅,甚至是敬虔的聖地朝聖團——問題不在於屬靈活動本身,而是以為靈性僅僅只能在這些場所發生。
  事實上,遠離恆常確實是有裨益的。上帝的「新」(novum)正是會打破俗套與恆常。不過,遠離恆常並不代表要絕對化特殊性,更重要的,不是取消塵世本身的屬靈本質。上帝「將生氣吹在人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這句話告訴我們,上帝的靈恰恰就在塵土之中。沒有了塵土的靈性,或,拒絕塵世的靈性,正正走在一條美麗卻錯誤的方向。
  沒有塵土的靈性是人為的宗教。這種靈性是不需要學習的。因為這靈性是表面膚淺、容易入口的。相反,在塵世中發現上帝,在塵世中體現這靈性,甚至,在人世間的苦難與醜惡中體現這靈性,卻需要經歷沉悶乏味的磨練——恍如在乾渴的沙漠中尋找泉源一樣——需要耐性與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