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信仰培育

  上回說,創世記第二章的故事很另類。整個創世故事的開首,竟然以一種「否定」(negative)的方式來描述創造:「沒有」。
 野地還「沒有」草木,田間的菜蔬還「沒有」長起來;
 因為耶和華上帝還「沒有」降雨在地上,也「沒有」人耕地,
  「沒有草木」、「沒有長起來」、「沒有降雨」、「沒有人耕地」。這四個「沒有」與第一章創世故事的「空虛混沌」不同。這四個「沒有」雖然是「沒有」,但卻其實已預設了「有」的存在——創世記第二章的讀者已經活在一個「野地有草木、田間的菜蔬長起來;有降雨在地上,有人耕地」的文化世界之中。因此,這個「沒有」卻切切實實地以否定的方式讓這些「還未有的」存在於創世故事之中。「沒有人耕地」這句話實在可圈可點——這時候雖然沒有人(第7節才描述人的創造),不過,人卻已經早在第5節以否定的方式存在了。
  正正因為人類在第5節「偷步出現」,「耕地」作為人類文明活動也被描述於創世故事之中。野地的草木、田間的菜蔬、降在地上的雨水,這些上帝的創造,都成為了人類文化創造的重要元素。這是上帝創造與人類文化創造的匯合。人類沒有創造草木、不能使菜蔬生長、不能叫雨水下降,但他卻能夠結集這些天然的創造物,從而創造出文化。因此,創世記第二章所強調的,不只是如第一章般,一個純粹、中性、天真的大自然。第二章的另類創世故事強調人類的參與、加工與文化。人類的文明被描述在上帝的創造之中!
  或許有人會問:「難道上帝創造了吉野家嗎?上帝創造了 Beatles 嗎?上帝創造了自拍嗎?」不。上帝創造了我們。我們創造了文化,上帝卻在我們文化之中,繼續彰顯祂的恩典。這正是創世記第二章的重點。
  因此,這另類的創造故事,正點出了上帝與人類社會文化之中的關係。若說創世記第一章是宏觀、時序式、上而下的創造歷史,創世記第二章所描述的卻是人類文化的世界。第二章正是以人為出發點的創造故事——人的本質(v7)、分辨善惡(v9)、工作(v15)、愛情(v18-25)等等。人類社會文化的雛形,已經在創世記第二章中。
  當然,這彰顯上帝恩典的人類文化,不是神聖的。甚至,這文化攙雜着瑕疵、不完美、破碎——罪。因此,創世記第二章與第三章被視為同一個整體。甚至,有學者甚至稱第二章乃是第三章的前奏。耶和華上帝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2:16-17)。這個文化的創造故事裡,罪雖然尚未出現,不過早已經成為了日後第三章的伏筆。
  不過,第二章的創造故事仍然是正面的。雖然犯罪的故事早已埋伏,不過,第二章所描述的另類創造仍然是上帝恩典的故事。或者說,這個世界仍然已上帝的恩典作終極的總結。因此,按照巴特(Karl Barth)的說法,創世記第二章正正表露了「恩約作為創造的內在基礎」(Der Bund als innerer Grund der Schöpfung)(KD III.1, )。我們身處的文化世界,正是創造、罪與恩典之間的結合。它是人類在上帝創造之上的創造,它處於罪之中,卻仍然無損上帝恩典的彰顯——它仍是一切美麗光明物。
  然後,二千年前,耶穌基督在文化與時間之中降生。「道成了肉身,住在文化之中,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從此,文化在基督裡得以救贖。不過,這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