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牧者之言

「眼中的梁木」      李淑琴姑娘

  電影《綠簿旅友》劇本取材自1960年代的真實故事,縱使美國已有民權運動,南部的黑人仍然過着猶如奴隸般的生活,他們依舊在採棉花,做最底層的工作,而很多公共地方如酒吧、餐廳、廁所等仍然不能自由使用,是國家的「低端人口」。非裔鋼琴家雪萊擁有一身琴藝,想要南下給予那些種族歧視的白人啟蒙,黑人也可以擁有好教養,也可以擁有上流社會的一切條件。為了巡迴演出,他聘請了一位意大利裔白人東尼為司機,帶着一本Green Book(黑人的旅遊指南,列出國內會接待黑人的場所)便南下了。

  東尼本來是個歧視黑人的意裔白人,但當相處下來,漸漸放下成見,尊敬雪萊的才華和正直;雪萊也借東尼幫助,走出受盡歧視和無理壓迫的內心矛盾,傾聽內心的呼喚,不為別人,而為自己的人生表演一次。兩個大男人經歷一段奇幻之旅,黑白配的「友情故事」就此誕生了。[1]

  《綠簿旅友》表達當時在社會上的實況,種族間存在的分歧;表面上兩種族裔有著強烈對比,不但階級有所分別,甚至貧富亦有差距。可是吊詭之處,以當時大部分人的價值觀來看,兩位主角的身份、地位卻跟他們的種族「互換」。

即使隨著社會文明開放,種族、性別的歧視得以改變,人與人之間仍會以背景、階層、外表等,對別人作出評價。兩個角色之間存在的矛盾、偏執,當各自能夠真正認識自己,並且接納自己的時候,才能夠得著內心的釋放,彼此的包容。

  「你們不要評斷別人,免得你們被審判。因為你們怎樣評斷別人,也必怎樣被審判;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馬太福音7章1-3節

  主耶穌所講論的「登山寶訓」,教導天國的子民應有的品格、行事待人的原則。面對人際的生活相處,當「看見弟兄眼中有刺」,這是否事實的真相?或許更重要的是想想自己眼中有沒有梁木,並且要去掉。

  有位母親從窗戶看見對面鄰居曬衣服,就向她的女兒說:「對面那個女人洗衣服常不乾淨,你來看看那些白衫有黑點。」她女兒詳細地看,隨即對母親說:「媽媽,不是人家洗不乾淨,是我們窗戶玻璃不清楚。」

  「神啊,求祢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裏面有甚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

 


[1]第14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月7日),標題為《《綠簿旅友》黑白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