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牧者之言

「有別於世界的信仰群體」  老耀雄傳道

  神學家侯活士在他著作的「異類僑居者」一書裡面,對教會有如下的論述:

  「教會是一個僑居地,是一個被另一個文化包圍著的文化孤島。藉著水禮,我們的國民身份從一個主權的支配下,轉移至另一個主權,並且無論身處哪一個文化之中,我們都成為異類僑居者。身為牧者和平信徒,我們被納入那被稱為「教會」的僑居地,為教會的職事帶來具批判性、但存著盼望的反思。具有批判性,是因為我們認為教會的想法和生活必須改變方向,存著盼望,是因為在你我的教會裏,上帝在我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

  候活士認為,教會處身於這世界,仿如處身於一個孤島上,叫天不應,叫地不聞,沒有任何的支援,同時被不同的文化所衝撃、挑戰及影響。然而卻要擔當著一個沉重的使命,就是抗衡著這個充滿虛假及謊言的世界。

  教會要抗衡這個世界,所依賴的,就是一班在信仰上宣示了主權的信徒,一群承認耶穌是主的基督跟從者。這群信徒,由屬世界的身份轉變為屬基督,也就是神的兒女。神的兒女不分牧者或信徒的角色,彼此都有一個共同的使命,是讓基督教的文化能在地上展現,不被世界扭曲的價值觀所同化。

        筆者深感教會要面對的文化眾多,但覺得有三種文化對基督徒是影響深遠的:就是個人主義,量化系統以及消費文化。

個人主義:「你不代表我」,這種表述方式在近年經常聽到,亦最能體現個人主義的精髓。誠然,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有著不同的背景及關係。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共識,但如每一個都堅持己見,對「他者」採取一種不相容的態度。那麼,不單求同存異的溝通不會出現,基督信仰的「合一」,就更難體現了。從信仰上來說,個人主義正正是挑戰信仰上捨己精神。為了他人放下權益與為自己爭取最大的權利,兩者往往是對立的。因此,當世界高舉個人權益的時候,就不難對教會的合一構成衝擊了。惟有信徒以主耶穌為效法的對象,我們才能有這種捨己行為的可能性。

量化系統:今天世界的價值觀大多以量化系統來操作,由個人的職級去評訂其價值。從商業的運作上,人的價值就以薪金、職位來量化,越高的薪金就表示能力越高、或可利用的價值就越高,完全忽視了其他非物質的價值,如品格、誠實、忠誠等等。此種價值觀亦影響了教育制度的傾斜,學校著重培訓一些容易找到工作的實用科,而輕視了文學、藝術、創作等創意科目。導致青年人畢業後,就以「錢途」出發,而少以「夢想」出發。這種價值觀亦間接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物質或利益來衡量對方,而非以真誠或同理心作為交往的前題。

消費主義:今日的消費者,大多以對等的態度去進行消費,即是所付出的消費成本,以能否收回成本或超過收回成本作為消費的考慮。消費者要求「價廉物美」是無可厚非,但將此種文化帶入教會,就有違信仰精神。基督教信仰不是流於一種宗教活動,信徒參與其中,各取所需,滿足了個人信仰上的慰藉,然後回到世畀繼續打拼。基督教信仰是一個實踐的信仰,是一種「信」而「行」出來的信仰,不在於「行」出來的結果,而在於與神同「行」的體驗。消費主義將基督信仰弱化為「廉價恩典」,變成一種不需付出,卻滿足了個人信仰上的需要。

  候活士提醒我們,教會的牧者及信徒不要因循過活,不要自我感覺良好。總要時刻存著批判性的心,意思就是要常常的自我反省,我們今天所作的,是神所喜悅的嗎 ? 是神的心意嗎 ? 教會需要在這世畀被「分別」出來,讓世人看到一個有別於世界的生活價值。教會能夠對這種生活價值有盼望,是因為上帝活在教會中。既然上帝活在每一個信徒心裡,我們就有責任活出上帝的心意。錦宣家的弟兄姊妹,讓我們一起尋求神在我們生命中的心意,活出信仰,為主作見證,成為一個有別於世界的信仰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