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安舒區」 陳韋安傳道
記得初信主時,在教會認識「彼得行在水面上」的聖經故事(太14:22-33),與此同時,不是純粹巧合,同時認識「安舒區」這字眼——彼得需憑信心踏出自己的安舒區,離開自己的船,走向耶穌基督。
翻查資料,安舒區(Comfort zone),又名「舒適區」,源於一個九十年代的大衆心理學理論。該理論認為人有三個不同心理領域,分別是「安舒區」、「成長區」、「危險區」,如果人所處的環境狀態和行動習慣,長期處於安舒區之內,就難以成長。因此,人要突破自己的安舒區,面對壓力與危機,才能繼續成長。
有趣的是,不經不覺,「安舒區」幾乎成了半個基督教字眼。無論是講壇、團契或是主日學教導,「安舒區」成為信仰教導的經典例子。甚至,它已超乎作為例子的功能,直接成為半個基督教神學概念——不管它與它的大衆心理學根源是否有關。畢竟,「走出安舒區」與基督教的核心價值是何等吻合:信心、窄路、背十架等,這些詞彙正是「走出安舒區」的同義詞。因此,沒有基督徒不知道「安舒區」這概念,更以這概念詮釋自己的信仰生命。
既然安舒區成了半個基督教教義,以下是我自己的一點反思:
一、安舒區與「走出安舒區」是一個辯證關係。「走出安舒區」的前設,乃是「安舒區」的存在。沒有安舒區,就沒有「走出安舒區」。這點顯然易見。因此,「走出安舒區」這教導本來已肯定了「安舒區」存在的必要性。事實上,人生與信仰必然有高有低、穩定與不穩定、安舒與緊張。因此,沒有人一生都在「走出安舒區」。試想想,如果人生每一天都在「走出安舒區」,「安舒區」這字就變得空洞沒有意義了。基督教信仰並不需要完全否定安舒區。「安舒區」與「走出安舒區」,兩者必需在人生路途辯證地並存。
二、安舒區往往其實是「走出安舒區」後的結果。承接上一點,既然「安舒區」與「走出安舒區」兩者是互相定義的,安舒區並非只是因,它更同時是果。我不認為安舒區只是恍如「富二代」般的既定與必然。安舒區並非純粹是人生起始的設定。忽視這一點,就會過分簡化人生的複雜性。事實上,許多人的「安舒區」其實是自己昔日努力、奮鬥與冒險的成果。所謂「停留在安舒區」,往往只不過是人們合情合理地享受自己昔日應有的成果而已。因此,安舒區在本質上是中性的,而非全然負面的。
三、走出安舒區。不過,「走出安舒區」仍然是基督徒的必然路徑——我說這話這乃是出於事實上(de facto)的考慮,而非抽象的原則(de jure)。由於「安舒區」往往是人生昔日努力成果,「離開安舒區」才會是如此艱難。不過,上帝正正就在這一點上呼召我們走出安舒區。「離開安舒區」乃是違反自然的事,捨易取難本來是反理性的——放低自己應有的、奮鬥得來的、離開昔日安舒區才能實現的。唯有上帝呼召叫人離開這合情合理的安舒區。因此,問題不是「走出安舒區」,而是「基於甚麼原因走出安舒區」——不是為走而走,不是漫無目的地走,不是廉價地走,而是為着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