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體會到時代的變遷,生命需要逆流而上。作為基督徒,我們應當如何安身立命,好好活出見證,與神同行未來的道路?我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分享,盼望對你來說有一點幫助。
首先,我們需要坦承去認識自己,包括性格的特點及能力的強弱等。我們愈能正確理解自己,便愈能減少錯配的問題。怎樣才算是真實的自己,或自己的真相呢?雅各書形容聽道如同照著鏡子,把「原本的面目」反照出來(雅一24);若只是聽了就忘,不去切實行出來,原來只是「自己欺騙自己」(雅一22)。我們可以透過坊間不同的心理測驗工具,認識自己的性向特質,但惟有藉著神的道,才能完全認識人性的陰暗面及落在罪裡的傾向。所以,教會需要培育信徒與聖經有更親密的關係,與道真實相遇,並持續停留在其中,才能帶來真正的悔改和順服。
此外,我們需要祈求神改變我們。有人說:大環境不能改變,惟有改變自己去適應。但對於基督徒來說,自我改變不是消極的事,而是尋求召命的旅程。耶穌臨別時勸喻門徒:「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想要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全。」(約十五7)當我們活在神的話語裡,我們為自己所求改變的,便不再是出於自我的私心,而是想碓認神在世上為我們預備甚麼位置。認識召命如同尋回自己的名字,如舊約雅各被改名為以色列,神要塑造雅各的生命在祂的國度裡有一個角色和位置,這是一個越來越知道、投入和成長的過程。當我們都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時,即使面對外在不能控制的壓力和挑戰(如社會大環境、人事問題、崗位中包括不願意做的事情等),也會因碓信召命而有信心和勇氣持守下去,在神裡面見到更有意義的事情,甚至對身邊的人與事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樣,生命就因自己的召命而感到一份安穩。
最後,我們需要信任的群體陪伴我們向前行。信徒除了道的牧養,亦不能缺失群體的同行。群體生活最基本的元素是分享與聆聽,分享為要帶來釋放。詩篇的作者不單向神傾訴,同時向他所屬的群體述說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如表達被擄歸回的意境:「看哪!弟兄共處,是多麼的善、多麼的美」(詩一三三1),藉此激勵同胞再次重聚,一起生活、一起服侍神。聆聽是對別人的開放和接納,不去按自己的意圖判斷對方,而是全心全意去明白對方生命中的需要。所以,在主屬意的群體裡,是一個彼此尊重、信任和服侍的群體,沒有人永遠是強者,也沒有人永遠是弱者。很多時候,我們只需要陪伴,不需要意見,當我們的內心能安頓下來,便能看見新機和新的氣象。
未來要走的路並不容易,相信沒有人會否定。盼望我們在認識自己、辨識召命和群體同行這三方面,成為我們信仰重心的關注,讓生命重新歸回聖言的恩典裡,使生命再次得力上路,更發現原來自己並不孤單,神已安排同路人在身旁,成為此時此地的「我們」。「我們」雖然軟弱,但靠著主卻顯為剛強,為主持守信心,終會看見閃耀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