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港九培靈研經會都是基督教界的盛事,造就不少基督徒的屬靈生命,本年已經是第94屆。約二十年前我初信主時已經跟弟兄姊妹一同前往九龍城浸信會參與,幸好我家住九龍城,前往城浸十分方便。但一連十天,即使只是參與晚上的培靈會,也是一場耐力的考驗,當時我作為學生也感到吃力,不少在職的信徒也只能間中參與。
但因應疫情,培靈會改為網上直播並保留48小時作重溫,令信徒參與的門檻大大的降低,全世界的肢體只要有網絡就可以參與,亦可選擇自己方便的時間收聽,更可以重播、暫停,甚至以1.5倍速收聽!我相信參與的人數絕對是過往數倍以上。
但當培靈會改為網上直播時,我亦留意到看見不少的現象:例如很多肢體都會直接跳過詩歌敬拜和報告等環節,直接收聽宣講的部份,這似乎無視了整場聚會的「崇拜」性質。亦有不少人在網上對培靈會的內容作出討論和批判,這種反饋是從前少有的,但卻是常見的網絡文化,只要不涉及違法行為或人身攻擊,基本上被放上網的言論就得面對任何的批評。
不是說我們牧者經不起批評,但我認為不宜把「宣講」和「學術討論」混為一談,培靈會的講員都有相當的學術成就,但在一場崇拜中,「宣講」乃是神透過講員教導信徒的時間,講員只能在有限的時間之內分享幾個重點,除了講解經文,亦包括不少經驗的分享以及個人的領受,以及一些生活例子作為輔助。並非一場學術論文發佈會,而是講員向聽眾展示其屬靈生命的時刻。
而從培靈會的場景引申到各大小地區堂會,網絡的發展的確改變了教會的生態,網上崇拜已經成為習慣,各大星級講員的講道影片都垂手可得,但這並不代表堂會牧者的角色可以被取代。雖然大部份的牧者的學術成就都不及培靈會講員的水平,宣講的內容亦可能會有瑕疵,但堂會牧者卻能活在信徒中間、跟他們一同吃喝、同喜同悲的人。星級講員不會知道你的困難和掙扎,也不會在你困苦的時候一同禱告,對於一個信徒的生命成長,比起只能在網上見到的星級講員,我認為一位平凡卻能對話的牧者其實更加重要。
特別是在移民潮當中,不少肢體帶著掙扎離開,在新環境也未必能一時三刻進入新的群體,網絡的發展使我這兩年可以牧養身在加拿大和英國的肢體,可說真的能做到天涯若彼鄰,只要肢體願意接受我們的牧養,相信錦宣家的牧者都願意繼續牧養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