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牧者之言

  「文化」是指甚麼?有人說有關「文化」的各種定義多達二百種,當中包括有關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又有人指出「文化」包括器物(物質文化)、制度(制度文化)和觀念(精神文化)三方面。

  當談及跨文化宣教,即是向不同文化的民族傳福音時,又當注意甚麼文化?

  在Jayson Georges的【三維福音The 3D Gospel】一書內,他指出「宣教學家們發現人類文化中對罪的三種反應︰罪咎、羞恥、懼怕,從而出現三種文化觀︰

  1. 「有罪 — 無罪」的文化︰對應的是個人主義社會(大多在西方國家),人們只要違反法律便是犯罪,需要尋求正義或獲得赦免來修正錯誤。
  2. 「羞恥 — 尊榮」的文化︰描述的是集體主義文化(通常在東方國家),人們會為沒有實現集體榮譽而感到羞恥,他們尋求恢復自己在群體中的榮譽感。
  3. 「懼怕 — 能力」的文化︰對應的是萬物有靈的環境(以部落或非洲文化為代表),在此文化裡,人們害怕邪惡與傷害,需要通過一些神奇的儀式來尋求那些超越靈界的能力。

  Jayson Georges形容福音就像一顆多切面的鑽石,而神要讓各種文化中的人都來經歷祂完全的救恩。儘管基督的救恩本身是多面的,但西方基督徒常常只強調其中一面(比如罪得赦免),而忽略了耶穌基督福音的其他方面。……當西方處境的神學在努力解決人們「有罪—無罪」的問題時,世上大部份的人都在渴望以「尊榮」來遮蓋「羞恥」,用「能力」來對抗「恐懼」。

  香港華人教會受西方文化影響,可能只側重從「有罪—無罪」的角度去傳遞福音的內容。但向不同文化的族群宣教時,情況便很不同。尼泊爾人主要受「羞恥—尊榮的文化」和「懼怕—能力的文化」的影響。我們該使用哪種傳福音的方法?尼泊爾人如何才能最好地接觸福音?他們如何理解全面的福音內容?

  在集體主義和「羞恥—尊榮」的文化下,一位在印度教和佛教家庭長大的尼泊爾青少年,若要改信和承認主耶穌為唯一的神,意味著他要推翻否認其他所有神,他如何不令家人和親屬感到蒙羞?在族群中如何獲得認同和支持?如何能向一家之主分享福音,並全家歸信,才可避免將個人從社群中抽離。

  在「懼怕—能力」的文化下,筆者聽過很多尼泊爾信徒和牧者的分享,他們有的經歷過神蹟治病得癒後信主,有的在夢中遇見耶穌或某段經文而信主,有的家人經歷身上的鬼被驅趕而信主,還有很多是蒙主應允禱告後而信主。

  上帝的福音是全備的,祂能把人從罪惡、羞恥和懼怕中拯救出來!

  願萬國萬族都因上帝的恩召而有盼望,並看見上帝的尊榮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