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會能活現真我?
上學期在一次大學團契的聚會中,分組的時候我問幾位同學:「社會正值多事之秋,教會有沒有一些應變,與弟兄姊妹一起面對艱難?」換來異口同聲的回答是:「教會彷彿一切如常地運作。」我們嘗試了解一下,教會未能觸碰肢體較深層需要的原因,是關乎教會的自我理解、及對牧養生命的理解。長年累月的世俗同化下,教會漸漸去追求一種自我的穩定性,以行政管理為優先考慮,一切以控制為至上。
當教會習慣一套程序化的運作模式,每個人在其扮演某個角色、發揮某種功能,便把真實的自我抑制下去,與真性情保持距離。這樣,教會逐漸失去了生命的連結,甚至與上帝的連結。教會是上帝為人類建立的家(the household of God,參提前三 15),讓人的心靈在其中得安頓,讓受壓迫的生命可以自由地表達內心的感受和需要,可以說,教會本是彼此陪伴、聆聽和接納的新天地。
教會能給予人真正的安穩?
人性的本能是保護自己,在社群中尋找一個感覺安全的位置。若教牧期盼信徒投入教會,單單側重認知的改變和灌輸是不足夠的,情感需要的覺察及關懷更是必須正視的。情感牧養不是體貼肉體的另一面,也不是看待信徒為顧客,放棄教化工作,只為滿足他們的需求,而是全人的關懷和接待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基督的福音也不只是一番道理,更是對受創傷的人性徹底的接納,讓人重新獲得確認、邁向生命的完全,如彼得歸主的扭轉經歷。(路五8、10)
很多香港人經歷無盡的離別哀愁,有如詩篇作者在記憶中的體會︰「我從前常常和群眾同去,與他們進到神的殿裡,在歡呼和稱謝聲中,大家守節。每逢想起這些事,我的心就感到難過。」(詩四二4)失去自然會帶來傷感,而傷感需要盛載的空間,來疏導負面的能量。如許德謙牧師所言︰「『盛載』…… 就是接納和明白,不需要解決問題,也不需要提供一個標準答案。曾經歷這過程的人往往會發現:原先的問題慢慢看得更清楚,要找答案也容易多了。」1
教會:與上帝、群體、自我相遇的載體
此時此地,教會實在需要「情感牧養」,給予「盛載」的空間,盛載創傷的生命,讓人與福音之主相遇。信徒在上帝與群體裡的接納,並不是純粹的附和,而是情感的療癒與生命的提升。盼望每一個承受著一點沉重的人,也能像詩篇作者一樣,在敞開自己、走向信任的過程中,辨識真實的自我,並向自己的內心宣告上帝救助的實在︰「我的心哪!你為甚麼沮喪呢?為甚麼在我裡面不安呢?應當等候神;因為我還要稱讚他,他是我面前的救助、我的神。」(詩四二5)
1許德謙:《拓寬心靈的紅線:會遇真實的自己、情感、醫治和信仰》(香港:德慧文化,2021),頁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