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牧者之言

我久不久都聽到這種論述:「教會要發展,就一定要做青少年事工!」容我首先說出我的看法:「以上的說法我認為是一種迷信。」

這樣下結論未必人人認同,坊間不少教會,都因為努力發展青少年事工而得以令教會增長,而事實上不少教會都面對青黃不接的問題,按2014及2019年的教會普查結果,香港教會的青少年人持續流失,45歲以上的肢體卻有所增加,反映教會在慢慢老化,發展青少年事工的確是當前急務。

然而,「想教會發展,一定要做青少年事工」這一個思維、做法,是否真的放諸四海而皆準?神讓我們有各適其適的堂會,不同的堂會座落不同的社區,而不同的社區皆有其特色以及年齡結構,堂會瞄準社區的特色去發展事工,不是更加合理,更加能實踐神對教會的心意嗎?因此,要決定堂會的事工模式,必需先對身處社區作出了解,而不是迷信發展某一種模式或群體。

我有這樣的結論,但並不代表我不重視青少年工作,我正在牧養一班職青、青年、少年,很多是本來沒有團契,或是已經停止聚會一段時間的,是我刻意地把他們找回來,繼續牧養他們。我很重視青少年工作,但我認為做青少工作的要回歸傳福音的初心:因為他們是人,他們需要牧者,他們需要耶穌!

如果我們以「發展」為首要,在這種心態主導下,我們很容易會側重對教會發展有利的事工,例如︰主力去培訓有音樂恩賜的青少年做敬拜隊,或挑選比較乖巧聽話的青少年去牧養。相反,對教會發展沒太大幫助的,我們可能就會放輕手腳。容我舉一個直接的例子,假如有位青年人,他本來就沒有特別出眾的恩賜,而且下個月就會移民外國,以發展為首的心態主導下,我們還會投放心力去牧養和培訓他嗎?

我想強調我們做青少年事工時,應當本著「以人為本」的心態去做,不論我們青少的人數多或少,既然神把他們放在我們面前,我們就應該投放資源去牧養他們、關心他們。即使你明知牧養了他,他也未必能為堂會貢獻甚麼,但為著他的好處,只要他願意被牧養,我們就提供牧養。

牧養青年人,讓他持守信仰的心,他總有一天會在神的國裡面有所貢獻的,誰知道一個在家中排行最小的牧羊少年,會否有一天打敗巨人哥利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