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牧者之言

作為神學院老師,親眼目睹這兩年仍然有幾十位年青人進到神學院讀書,認識他們,與他們相處,不期然地會問他們同一個問題:「為甚麼選擇留下來呢?有沒有想過離開香港?」雖然 — 其實我對他們留在香港讀神學並不感到驚訝。只是,既然人在面前,我每次都不禁好奇地問他們這個問題。

他們大部分的回答其實沒有甚麼特別:「沒有想過啊,沒有打算離開香港呢。」再問他們為甚麼,他們也不知道如何解釋 — 畢竟,對於一個從來沒有成為選項的選項,實在沒有甚麼再需要解釋的理由。因此,對於這班「留下來」的年青人,「留下來」其實從來都不是一個選擇。他們只是繼續他們的生命,尋找他們生命的召命。或許是背景改變了,但背景只是生命的背景。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或許是我自己的有趣理論):如果一個人的年紀足夠年輕,時代變遷反而對他去留的影響不大。我們都知道,移民潮對年紀大的香港人影響不大。其實,移民潮對更年輕的年輕人來説,移民也反倒不會成為一個選項。對於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來説,這個時代變遷下的香港,從來、一直、仍然是他們實踐生命的場景。因此,面對這個時代,他們傾向思考:「我如何能夠在這樣的香港實踐生命?」多於「哪個地方能夠實踐我的生命?」

為甚麼?我也不知道為何。不過,我肯定,這大概不是對香港前景樂觀與否的問題,也不是本土意識強烈的問題。我想,他們就是單純地認定香港就是他們的家,也是他們長大後繼續生活的地方。

或許你會問:
「他們沒有考慮香港教會前景嗎?」
「他們對香港教會的將來樂觀嗎?」
「他們不擔心將來教牧的安危嗎?」
或者,這些問題都是真實的。不過,這班年青人就是沒有把以上問題納入為他們實踐生命的考慮之內。你可以説他們對將來沒有充滿考慮,或説他們小看了自己將來的危險。不過,他們就是選擇思考自己如何在這地方繼續存在下去 — 更嘗試在這環境實踐我召命。

每一代有每一代的風雨,每一代人卻領受每一代人獨有的使命 — 你説這是上帝的呼召也好,你説這是上帝「矇蔽他們雙眼」也好,新一代人,下一代人,總是繼續為上帝存在下去 — 哪怕面前有一百萬個恐懼、不安的理由。這是毫無道理的呼召。

因此,作為神學院老師,作為香港教會的一員,我只能恭恭謹謹地把最好的教授他們,教導上帝的真理,承傳教會的信仰,因為他們才是香港教會的主角。「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3:30)這句話不僅是將來的現象,更是香港教會的盼望。

另一個他們這兩年讀神學的原因,頗有趣的:「現在讀,因為擔心將來會沒有神學院,所以趁着有得讀就讀。」「不用擔心。」我笑説道。「你這樣擔心,豈不暗示我將來會沒有工作了嗎?不用擔心,我不擔心。」

是的,我不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