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甚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嗎?15若是弟兄或是姊妹沒有衣服穿,又缺少日用的飲食;16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要的,這有甚麼益處呢?17信心也是這樣,若沒有行為是死的。
雅各書2:14-17
最近,我常在講道中強調「因信稱義」的教義,的而且確,我們沒有人能夠以自己的行為配得神的拯救,我們可以得救,完全基於神的恩典。
但這並不代表人的行為沒有意義,有人以為信仰只是關乎心靈層面,講求的是內心的平靜,每天祈禱、讀經、靈修,為的就是預備自己,操練自己的靈性,等候主耶穌基督的再臨。
這個論述沒有錯,只是不夠完全,雅各書以對貧窮人的供應,作為信心與行為類比,「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是一種祝褔,表面上是相信神會供應及賜褔,但對當事人郤是毫無益處!虛無縹緲的祝褔比不上實際的供應,信心與行為的關係也是如此。
基督教並非只在乎靈性的修練,而忽略現實世界的一種「離地」信仰,相反,我們非常強調信徒要有實際的行為。我們並非以行為贏取救恩,信心依然是得救的原因,人只是以外在的行為反映出內在的信心。
其實雅各書的比喻也是相當具實踐性,聖經時常都反映出上帝對於貧窮人和弱勢社群,都有著特別的關注,並且要求信徒以行動作出回應。在馬太褔音25:40,耶穌在預言審判的日子時如此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做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對貧窮人的供應,並不是一種單純「善事」,並非可有可無、有閒暇、有閒錢、有心情才做。相反,對貧窮人的供應,是神對人的命令,是關乎信心的行動,是對神實質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