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日子,網絡上常出現「見字飲水」四個字。究竟這四個字的力量在哪裏呢?除了是一種「温馨提示」以外,我想,它背後其實隱藏着亂世中的人生智慧。
聖經中有沒有叫人飲水的經文?勉勉強強可説是以西結書的這一段。耶和華吩咐以西結:「你所吃的要按分兩吃,每日二十舍客勒,按時而吃。你喝水也要按制子,每日喝一欣六分之一,按時而喝。」這經文其實是預表耶路撒冷滅亡時,城內人民的慘況 — 沒有足夠的糧食,沒有足夠的食水。不過,有趣的是,耶和華上帝提醒以西結要「定時飲水」。
所謂「定時飲水」,原文其實是 from time to time 的意思。從一個時間到下一個時間。從缺乏到擁有,再從擁有到缺乏,這正是「定時飲水」的意思。我覺得,這是一種人生智慧呢。正如傳道書所言: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飢餓有時,吃飯有時,口渴有時,飲水也有時。每一次缺乏,其實都指向着下一次擁有。
我很喜歡村上春樹寫的《關於跑步,我要説的其實是……》。雖然已是十多年前的閲讀,但至今依然記得,村上春樹在書中記述跑馬拉松的經歷 — 尤其是希臘馬拉松的一篇。希臘雅典的炎夏,42公里的缺水經歷。村上春樹這樣寫:「太陽在我面前暴露出完整的身影,以難以置信的速度朝着中天不斷爬升。口渴難忍……舔舔嘴唇,竟有一股類似風尾魚醬的滋味。好想喝冷得幾乎結冰的、麻酥酥的冰鎮啤酒啊……當然,更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村上春樹跑完馬拉松過後,翌日他在旅館餐館裏享受冰凍啤酒的一刻。
口渴有時,飲水也有時。我們問,究竟一杯冰涼美味的啤酒是如何形成呢?其實,它的美好不純粹是享受與擁有的一剎那,而是遠在疲倦的馬拉松之時。沒有缺水的一刻,又何會有這杯冰凍美味的啤酒呢?不是嗎?這或許也是我們的經驗:
人生吃過最好吃一餐飯,可能就是小時候餓了很久吃一碗叉燒飯;
人生最舒服的感覺,就是落大雨迷路後,回家沖熱水涼的一剎那;
人生最大的感動,可能就是被全時間討厭時,仍然有人愛你的一剎。
這正是「定時飲水」的睿智。每一次「缺乏」,其實都指向着下一次「恩典」。恩典是起始於痛苦,然後才圓滿於下一次擁有。因此,我們對感恩的領悟,不純粹在於擁有的一剎那,而是起始於貧乏的時候。面對亂世,我們缺乏、我們失去、我們被侵犯。不過,在亂世,我們更要學會從微小的事入手,學習從微小近乎於「零」的恩典開始入手,足夠天父上帝在亂世賜予我們的恩典。
真的,香港人真的要好好照顧自己。縱然自由逐漸被剝削,人權逐漸被侵犯,基本需要越來越缺乏,但是,我們仍然可以藉着「定時飲水」的睿智,在缺乏與擁有之間得到幸福。是的,沒有甚麼比起飲水更基本、更健康、更重要了。這是我們所能擁有的,也説不能被奪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