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牧者之言

前陣子看了一齣電影:About Time(2013)。中文名字叫《回到最愛的一天》,故事講述男主角21歲時發現自己家族遺傳擁有回到過去的能力 — 就是説,家族裏面的男性都能夠輕輕鬆鬆回到自己生命的某一天。先不要探究為何穿越時空得這麼兒戲,電影的重點不是這個,也不要以為電影只是純粹一套回到過去「識女仔」的英式浪漫喜劇。不,完全不是。我看到一半之後才發現,電影講述的不是「愛情」(雖然電影花了一半篇幅敍述主角的愛情故事),而是極具野心地探討「生命」與「生活」。

「你會如何利用這能力令自己的生命活得更美滿呢?」這大概是電影吸引你我都會問的問題。當然,電影沒有提供回到過去買彩票之類的俗套答案 — 電影中對回到過去有經驗的長輩早已否定它是一件好事。有趣的是,電影卻在末段分享了一個極發人深省的方法:
1. 如果你有能力回到過去,請你每天重新回到昨天,再多活一次。
2. 即是説,每天活兩次。
3. 第一次是用來經歷的。
4. 第二次是用來享受的。

如此,既然每天都是重新再活,主角就可以在「第二天」努力享受生活中每一個細節 — 或許是忙碌中忽略了的美麗風景,或是更能安慰同伴的一句話,或是在生活細節中對別人的小關懷。這不是很棒的想法嗎?更震撼的是這個:後來,主角更在此之上發現一個更高明的技巧:就是索性第一次經歷每一天時,他就把這天當作「第二天」去享受它。從此,他就真正享受他所經歷的每一次,並且越來越少使用回到過去的能力,成了一個真正快樂的人。
我被這電影的信息深深所感動:享受活着,正是活着的真正意義。

「我們為了活着而活。」(Wir leben um zu leben)前陣子也看過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寫過類似的一番話。這是我們小時候被教導的邏輯:「現在好好努力讀書,好讓我們有美滿的將來。」這句話把「現在」看為實踐未來的手段。「現在」是「將來」的奴隸。「現在」頓然為了完滿未來的工具。如此,我們的生命越來越走馬看花,匆匆忙忙地跑到將來。誰知,生命的過程其實就是每一刻的「現在」。我們活着,就是每分每秒的活着。那些過份想着自己將來而活的人,無疑把自己的生命工具化了,最後更會在抽象的計畫中失去了自己具體的生命。

享受生命,正是我們這年代之子要重新拾回的恩賜。是的,我們沒有回到過去的能力,也沒有重活每天的奢華。不過,耶穌基督卻叫我們擁有「新生命」重新活着(林後5:17)。我們經驗基督裏的「新生命」,不一定是硬崩崩「再一次」的活着,卻是真真正正的「新」生命。這「新」生命叫我們有放膽、勇敢地享受此刻的生命 — 哪怕我們不能預知、也不能重回這生命 — 我們卻都有權「每天清晨都是新的」地活着、享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