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牧者之言

最近有機會與一些牧者分享本地福音運動的課題,我便從歷史的脈絡作較深入的認識和分析,因著自己對學生工作的服侍,也會留意到香港學生福音運動的淵源,但至近期才認真去了解,故與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思考整理。

「學聯」全名是全國基督徒大學生聯合會,成立至解散只有短短六年(1945-1951),歷史雖短暫,影響卻極為深遠。八年抗戰期間,國內大批難民被迫逃至後方,包括隨著所屬的國立或教會大學遷移的大學生,在人心惶惶的大時代,上主興起僕人向流徙的大眾傳揚福音,其中包括趙君影牧師(1906-1996)看見大學生福音工作的異象,在西南各地,展開佈道、培靈和復興的工作,福音在學生群體中間大大興旺。至45年7月,趙牧師策劃舉行「第一屆全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夏令會」,參加者包括從陝西南部花了七天才抵達重慶、當時為西北大學學生團契主席的滕近輝牧師,他憶述這段經歷:

「坐了數天無蓋無座卡車,穿山越嶺,付了很大的代價,才到達重慶。聖靈在大會數百大學生中間大大作工,我自己得到靈性的復興,有十六位學生獻身全職事奉主。這是我初次嚐到復興的滋味。」

在夏令會最後一夜,「學聯」正式成立,趙君影牧師被選為總幹事,他鄭重回應:「我要申明,整個工作都是上帝的大能,人沒有甚麼可誇之處 ...... 這個全國性的學生團體,不但空前的,也是當時大後方唯一全國性的學生團體。各院校的分會有的每主日聚會多至二百人,信主的人日日增多,主名得著榮耀。」由此可見,在這局勢動盪的時代,學生為本位的各大學團契成為了「教會」,很多青年人從罪的捆綁中經歷釋放,充滿著救恩的喜樂,更有一些人回應呼召作「基督的使者」(林後五 20)。

抗戰勝利後,那些從沿海搬來的學校都要東遷回家,「學聯」的事工也隨之發展到華東北各地,而神學院(如南京靈修學院)亦不得不變革課程來回應大學畢業生的需要。在接下五年中,「學聯」在數十個校園都設有分會,擔任副總幹事的內地會宣教士艾得理牧師(1911-1994)負責探訪各地分會,聖靈感動青年心靈的工作沒有停頓,艾牧師這樣描述一個早禱會的情形:「東方還未吐白,他們便喚醒我參加他們的祈禱會,那是在一個殘缺的日軍碉堡中舉行,裡面既濕且冷,但這些年青人的熱心並未因此減少。一年後,參加早禱會的人數大增,他們便改在一處樓頂舉行。」

惜因著政治上的衝擊,趙君影牧師與艾得理牧師相繼離開內地,「學聯」的工作亦因學生及同工(近半為內地會宣教士)驟減而逐漸褪色,「學聯」作為機構組織遂於1951年正式解散。六年之後,1956年冬,艾得理牧師再來遠東,任職國際學生福音團契遠東區總幹事,辧公室卻設在香港,揭開了香港學生福音工作的序幕,他在東南亞共催生了六個地區的學生團契組織。

我以一位神學院老師的話作結,他在我的就職禮中道出:「學生福音運動、神學教育運動、宣教運動是不可分割的,神的靈在引導,在主內同心、彼此共勉。」歷史告訴我們,時局的劇變並沒有攔阻上帝超越又滿有大能的工作。活在今天香港的我們,又是否帶著期盼迎接神同等的作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