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一個主日,都會背頌使徒信經,但是卻是較少教導有關使徒信經的內容,亦未必人人明白使徒信經背後的神學,因此想和大家分享「我信聖而公之教會」這一句的意義。
所謂「聖」,並非描述教會特別高人一等或特別優越,聖的意義是「分別出來歸給神」,亦即是我們經常說的「分別為聖」。教會是「聖」的,意指教會乃是從世上萬民當中分別出來的群體。教會之所以分別為聖,原因是基於神的揀選,而並非我們這一群人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就如以色列人被神選為他的選民,一樣是基於神的恩典。
而「公」的意思,是指教會具有「普世性」,神的教會只有一個,超越時間、空間、人種的障礙,我常常舉一個例子,在地球的另一邊,一個種族、膚色、語言都和你完全不同的人,只要他是主內肢體,他和你就都是在同一個教會內。二千年前保羅和我們其實也是同一教會內的肢體,如果二千年後耶穌基督還沒有回來,而你的子子孫孫也信了耶穌,他們跟你也是在同一個教會。
因此除去一些異端教派,大公教會的光譜其實是很廣闊的,只要持守正統的信仰,我們就是主內一家,身處同一教會,領受同一位聖靈。
但令信徒迷惘的是,我們基督教有很多的宗派,各宗派側重不同神學的重點,彼此各自為政。即使同一宗派內也可能有很多的分堂,信徒人數眾多,難以聚集交流,只有教會的管理層會互有聯絡,或成立聯會作橋樑,這在教會的管理上是很正常的情況,但久而久之信徒郤很容易誤以為「堂會」等同為教會,把教會的定義收窄了,弱化了使徒信經中「我信聖而公之教會」的神學意義。
但疫情下聚會網絡化,某程度逼使堂會之間增加了交流的機會,從前如果想認識一間堂會,就需要親身前往,但現在只要在網上搜尋,幾乎任何類形的聚會,甚至地球另一邊的聚會都可以收看,這使得我們大開眼界,對教會的認知大大的增加。
另外,疫情下各堂會的應對能力不一,有些堂會資源豐富、人材輩出,因此應對甚快,轉眼已有各種網上聚會。但以我所知亦有堂會在苦苦掙扎,資源有限器材又不足,同工花了好長時間也未能適應網絡世界。
在這情況下,堂會之間的支援變得重要,我見越來越多不分宗派堂會的交流,在知識、經驗、技術上互相支援,資源甚至器材上的共享,都是為了讓肢體能夠得到適時的牧養。這種超越宗派、地域的關係,以及無私的付出,正正在實踐教會的大公性。
我們錦宣家亦努力制作了很多的網上節目,本意是服待我們的肢體,但我們發現每個節目接觸的人數也是數以千計,比起錦宣家的聚會人數多出好幾倍!現在我們明白並且相信,這些節目其實能祝福很多身在遠方我們不認識的肢體,這其實是對大公教會的一種祝福,也是我們對神國的貢獻和責任。
使徒信經是信徒的認信,「我信聖而公之教會」並非一個口號,而是代表我們宣認教會是神的選民,並且無分彼此,都是基督的身體、地上的代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