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牧者之言

  馬太福音一開始,就記載了耶穌的家譜,透過這家譜,讓我們明白一件事,如果要了解福音的核心,就必需由耶穌的故事開始。馬太藉著將耶穌的家譜放於開首位置,目的是想讀者認定耶穌與大衛、亞伯拉罕的關係,複述耶穌作為猶太人,承接祖先的傳統,肯定耶穌作為猶太彌賽亞及上帝兒子的地位。因此,若要了解耶穌的生平,就不能離開上帝跟以色列的關係與同行,以及神對以色列所應許的許多故事。

  馬太將家譜有目的地將以色列歷史分為三個十四代。第一個十四代由亞伯拉罕至大衛王,神對亞伯拉罕應許,萬國、萬族將會因他而得福,也曾應許大衛王朝可以直到永遠,第一個十四代,是以色列王朝最興盛的時期,亦可以看到列祖與神的關係是相當的密切。

  第二個十四代,可以看到以色列王朝開始由盛轉衰,自所羅門以後,國家由統一分裂為南北國,十二支派未能合一,北國經歷過十九個王,都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最後被亞述所滅。南國的王好壞不一,曾有敬虔的君王治理國政,亦有宗教改革,卻不持久,經過二十任君王之後,最終亦為巴比倫所滅,以色列最終國破家亡。

  第三個十四代已是被擄時期,經歷亞述、巴比倫、瑪代波斯,最後到羅馬帝國統治,以色列民成為亡國奴。在瑪代波斯統治期間,以色列人雖有被擄歸回的時刻,在所羅巴伯和約書亞的領導下,大約有四萬多會眾及七千多名僕婢放棄在外邦的家業,長途跋涉返回巴勒斯坦,定居於耶路撒冷,於公元前536年開始重建聖殿,經歷過一段短暫的復興後。但在從瑪拉基書的年代至耶穌出生前,以色列百姓經歷四百年沒有聽到「神說話」的日子,似乎神已忘記了這苦難的民族了。

  從這家譜,我們看見神與以色列關係的過程,神興起亞伯拉罕一人、興起希伯來一個民族、興起以色列一個國家,神的愛與祝福處處顯現。但人對神話語的輕視、對神的不敬虔、對罪的軟弱、放縱慾念的劣根性,全部都表露無遺。在王國分裂至被擄時期,以色列有不少回轉改過的機會,神亦呼召了很多的先知提醒眾君王及百姓,可惜以色列就如法老一樣,硬著心,不回轉,最後終至國破家亡。是以色列咎由自取 ? 抑或是神公義的彰顯 ? 在被擄時期,神仍然沒有放棄以色列,嚴格而然,神今天亦沒有放棄以色列,亦沒有放棄人類,神以恩典之約,取代了律法之約,神「道成肉身」,親自來到人間,在十字架上促成了這個恩典之約。

  今天,我們不是以猶太人的身份來領受此約,亦不是以遵行耶和華的律法來領受此約,我們是以相信主耶穌基督,接受祂為我們生命的主、拯救的主,來領受此恩典之約。這恩典需要我們以信心去領受,就是相信主耶穌既是以色列的拯救主,也是人類的拯救主。祂既接受以色列是祂的子民,也接受我們是祂的子民。

  昔日神藉著與以色列民族的親密關係,透過這民族,讓萬國得福,亦讓萬國透過察看神與以色列同行的歷史,曉得神的慈愛帶來憐憫,祂的公義帶來懲罰,並謹記以色列人成功與失敗的經驗,避免重蹈覆轍。關鍵是,我們今天是否能夠以敬畏的心,放下自我,去踐行我們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