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看女兒小時候用攝影機替她拍下的影片,一再回味這些十多二十年前的記錄。當中,拍得最多的就是女兒蹣跚學步的情境。小豆丁跌跌撞撞,伸開雙手去保持平衡,而爸爸或媽媽則一臉緊張的在後面跟著,很想扶她,又想讓她自己走,因為心裡明白,若不放手讓孩子獨個兒邁步向前,她就永不學會走路。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放手實在是父母不斷要學習的功課。從學步,到學踏單車、游泳,到學校的功課作業,以致孩子長大踏足社會,結交朋友,選擇職業,作為父母的,都要常常提醒自己,路是要由孩子自己去闖出來的,沒有跌撞,未經歷過痛苦掙扎,孩子的生命難以成長。
在路加福音浪子的比喻中,父親的心情實在值得我們去深思。他對小兒子的愛,從他後來無條件對兒子重新接納中表露無遺。那麼,他當初又懷著甚麼心情,讓孩子在自己未離世就要求分家業,又眼睜睜地看著孩子離開家園,獨自出外闖盪?這個情境讓我想起七八十年代,送孩子到國外留學的父母。那時的國際通訊沒有現在發達,要在特別節日才會撥一通收費非常昂貴的長途電話互通消息,我還記得全家人圍在電話旁每人幾句,很大聲的對著電話喊,彷彿聲浪會拉近彼此間的距離。經過一段日子,浪子的父親可能已打定輸數,自己已失去這個孩子,以致後來他才一再說:他是死而復活,失而復得的。
就是因為對孩子的愛,作父母的更要承受放手的忐忑、擔心、流淚,甚至心碎。我們不能永遠把孩子留在身邊,窒礙他們的成長,雖然心裡不捨,仍要微笑著目送他們離開自己,只需讓他們知道:家門永遠為你開放,走疲倦了就回來吧!在我懷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已經有年長姊妹對我說:教養兒女最首要的是學習祈禱交託,由懷孕開始,萬事不在你手中,而在造物主手中。把孩子交在天父手裡,不住為他禱告,就是基督徒父母最大的責任了。這句話,一直深刻在我心裡,孩子愈大,體會就愈深。
想起有這樣的一首歌,雖然講的是愛情,但歌中的這幾句正好總結了這一段反思:
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
走吧,走吧,人生難免經歷苦痛掙扎。
走吧,走吧,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
也曾傷心流淚,也曾黯然心碎,這是愛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