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牧者之言

溝通連線一點「通」 李翠姿姑娘

  溝通是一項雙向的活動,就例如打羽毛球,我們需要有拍擋,需要有對手。溝通都是需要有發訊者和接收者。一般不是打羽毛球比賽的話,雙方都期望可以打得「有來有往」,練習球技。發球者會預備向對方發球,隔了攔網的一方,就專心瞄準射過來的球進行反應,接球者都會期待對方是按著自己方向打球過來,希望接到又回得到吧,否則又要再付出「勇氣」重新再探索如何「發球」了。

  回到現實,很多家長都為了探討如何跟自己兒女可以溝通得好一點,而懊惱。最近在一個〈與青少年溝通技巧〉課程上,我接觸了大約十位家長,其實他們的兒女大多數都已踏進青年人階段,只有少數還是在青少年的階段。但他們仍然很好學,願意花時間學習新知識,更樂意作自我檢討和反省。而我看到最大的理由推動他們參加課堂的是他們很在乎與他們兒女的關係,不管兒女們現在是有幾多歲,只盼望可以與他們溝通「得到」,或在向兒女表達愛上,使對方願意「收到」。

  「明月光 為何又照地堂 寧願在公園躲藏 不想喝湯

任由目光 留在漫畫一角 為何望母親一眼就如罰留堂」

(從Shall We Talk的歌詞剪輯)

  以上的歌詞寫了一對母子的溝通出現變化,媽媽花心機為兒子預備湯水,想藉此見兒子一面,但兒子卻躲藏;不願跟媽媽說話……(可能兒子也不察覺媽媽的感受和想法,有事想自己面對,不想媽媽擔心。)

  兒女長大,不用父母如小孩子一般的多加照顧;生活上開始獨立,本是每位父母的寄望。但往往存在矛盾的地方就在於父母未習慣放手時,兒女在身、心理踏入青春期的階段已開始渴望成熟和獨立,無論在計劃學業將來、交朋友、興趣發展、時間管理等方面;他們都想嘗試計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需要父母的信任和支持。

  原來過往大家喜歡的羽毛球親子活動,藉著孩子的長大,他們有力可以打到更「重」的網球,他們開始嘗試打「網球」,挑戰自己。因此,無論打球的場地、開球姿勢、打球的力度和技術等都跟以往打羽毛球的不同,他們都會嘗試摸索和練習。

  親愛的家長們,在兒女的成長階段裡,感謝您們曾經作兒女在「羽毛球場」上的教練和拍擋。在這信心基礎上,他們嘗試打網球作人生的新挑戰。在網球場上,可能跟他們練習的拍檔有很多,但較缺乏觀眾席的粉絲,看到他們的球技,為他們歡呼、打氣。您們願意作他們的支持者嗎?

  親愛的兒女們,我們都可能不察覺自己的成長和需要在轉變中,原來我們曾經很享受跟父母打過羽毛球,而現在只想打網球也不自覺。但在乎我們的父母就感受到了,可能他們被我們的拒絕也感到難受。願我們無論愛上打甚麼球,發球的都能注意接球者的位置,期望大家可以持續「有來有往」吧!相信這都是我們所珍惜的,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