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者之三項充裕」 陳一華牧師
近年來香港雖是全球最長壽的地方,可是,病患者的人數不斷增加,從政府每年資助醫管局開支之多(二零一九/二零年度,整體政府經常醫療開支預算為八百零六億元https://www.budget.gov.hk/2019/chi/budget34.html)可見一班,換言之,除了應付急性疾病之需,還要支付龐大長期病患者之醫療需求,癌症病患者即明顯例子(每年確診為癌病者之數字亦逾二萬人)。另一例子就是筆者所服侍之屯門醫院,每年入院病者的數字也逾15萬人次,難怪乎照顧病患者,已成為大眾生活中之指定動作,可說是大部份家庭都難以倖免的。
為此,筆者首先與大家分享怎樣與病者同行,尤以在心靈層面所提供之支援,作為關懷者應操練下列三項之充裕:
A. 充裕的盛載
關懷者向病者予以心靈支持時,須知道他們經歷崎嶇的治療過程,内心可能積存許多不快情緒。因此,在關懷與溝通中,或許會面對病者的負面情緒,包括哭泣、憤怒、埋怨、投訴和焦慮等,我們不能忽略或否定病者這方面的需要,而直接介入心靈的關懷。相反,關懷者須具備充裕的盛載空間,接納病者的負面情緒,疏導一番後,才可展開靈性的關顧或信仰的啟發。
B. 充裕的彈性
當進行心靈關懷時,過程中所涉及的話題可能廣泛,病者甚至只集中傾談某些隔靴搔癢的話題,有時更會重重複複,不願進入靈性的話題,可能長時間停留在生理病情的範疇。關懷者應予以更大的彈性(除非病情危急),容許病者繼續傾談他所關注的事項。這樣一來,病者便感到被尊重,也會對關懷者有較佳印象,這無疑打通了心靈關顧的道路,可收事半功倍的果效。因此,關懷者須具備充裕的彈性話題。
C. 充裕的信心
這一點對關懷者進行心靈關顧時,尤為重要。因為病者病情不穩定,加上情緒不安,他們隨時流露負面的反應,還可能對關懷者反應冷淡,不願交談,甚至不想見面,不希望接觸。此時此刻,關懷者可能感到挫敗,或有灰心感覺,但須緊記要對上帝具備十足的信心,深信上帝會看顧他、帶領他、陪伴他走過低谷的路程。所以,關懷者仍須堅持關心他,繼續定期探訪他,千萬不要心灰意冷而放棄他。
當病者看見關懷者美好的見證,仍舊堅持關心他時,他會受感動而對關懷者更為開放,樂意接受心靈的關顧或信仰的啟發。因此,我們須對上帝具備足夠信心,才可克服關懷途中的障礙。
上述三項操練,對病患者之同行可發揮更大之關顧效果,願關懷者均擁有這三項之充裕,可成功地踏上同行者之旅程。